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24醫(yī)院(400020) 陳 霞 馮 靜 肖惋翡
在兒科內(nèi)分泌疾病中矮小是一種常見疾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約3% 左右,其中特發(fā)性矮?。?/span>idiopathic short statue,ISS)是最常見的原因,約占所有矮小病因的30%~40%中家族性矮?。?/span>familial short statue,FSS)大約占10%左右[1,2]。本文通過不同的骨齡評定方法比較重慶不同地區(qū)特發(fā)性矮小患兒的骨齡,為特發(fā)性矮小患兒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的臨床依據(jù)。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8—2010年采用分層整群抽樣調查重慶市市區(qū)和周圍區(qū)縣5~15歲特發(fā)性矮小患兒141例,按照父母是否有矮小分為A組和B組,病例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141例特發(fā)性矮小患兒病例分布情況
組別 |
例數(shù) |
性別 |
年齡 (歲) |
進入青春期 患兒例數(shù) |
市區(qū) |
郊區(qū) |
|
男性 |
女性 |
||||||
A組 |
52 |
24 |
28 |
12.4±1.2 |
19 |
22 |
30 |
B組 |
89 |
44 |
45 |
9.8±1.4 |
30 |
38 |
51 |
合計 |
141 |
68 |
73 |
10.0±0.8 |
49 |
60 |
81 |
1.2 方法:①病史采集:詢問患兒出生時的胎齡,娩出方式,出生體質量及身長、有無窒息史等情況;患兒有無其他疾病,生活飲食習慣,有無身高突增情況,家族中父母及其他成員的身高、疾病、青春期發(fā)育情況,家族中有無腫瘤及其他傳染、遺傳病史。②體格檢查:測量身高、體質量;四肢、面部是否勻稱;第二性征的檢查及分期。③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血糖、甲狀腺功能;生長激素激發(fā)試驗測定5次生長激素水平;血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3(IGFBP3)水平測定;女童做染色體及婦科B超檢查卵巢、子宮大小及子宮內(nèi)膜厚度等。④骨齡測定:骨齡測定采?。撤N不同的測定方法:G-P圖譜法、CHN法、TW3法。CHN法、TW3法采用專業(yè)的骨齡評定軟件,G-P圖譜法通過患兒的放射照片與
Greulich-Pyle標準圖譜對照得出患兒的骨齡,以上方法由2位從事骨齡評定工作3年以上的醫(yī)生評定,分別取兩者的平均值作為最后結果。
1.3 診斷標準及分組標準:特發(fā)性矮小診斷標準[3]:①身高低于同性別、同年齡、同地區(qū)、同種族正常參考值x-2s;②出生時生產(chǎn)和體質量正常,而且身材勻稱;③無明顯的慢性器質性疾?。ǜ巍⒛I、心、肺、內(nèi)分泌代謝病和骨骼發(fā)育障礙);④無心理和嚴重的情感障礙,攝食正常;⑤生長速率稍慢或正常,一般每年生長速率<5cm;⑥染色體正常;⑦兩項標準生長激素(GH)激發(fā)試驗的GH峰值≥10ng/mL和正常的IGF-Ⅰ濃度;⑧骨齡正?;蜓舆t。
分組標準:雙親或父母中有一方身材矮小的為A組,父母雙方身高均正常的為B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1.5軟件包進行處理。數(shù)據(jù)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不同方法測定特發(fā)性矮小患兒骨齡的結果
見表2。
表2 2組患兒骨齡測定結果(x±s)
組別 |
例數(shù) |
平均骨齡分值 |
平均骨齡 |
落后的骨齡 |
||||||
TW3法 |
CHN法 |
G-P圖譜法 |
TW3法 |
CHN法 |
G-P圖譜法 |
TW3法 |
CHN法 |
G-P圖譜法 |
||
A組 |
52 |
322±128 |
375±110 |
- |
10.5±1.8 |
11.6±1.2 |
10.3±1.8 |
1.2±0.8 |
1.1±0.7 |
1.2±0.5 |
B組 |
89 |
428±107 |
524±101 |
- |
9.4±2.3 |
10.9±2.4 |
10.5±2.7 |
-0.7±0.31) |
-0.8±0.41) |
0.6±0.41) |
1)與A組比較P <0.01。 |
2.2 比較不同性別特發(fā)性矮小患兒骨齡結果
2.2.1 A組和B組男童測定的結果:見表3。
表3 2組患兒中男童的骨齡測定結果(x±s)
組別 |
例數(shù) |
平均骨齡 |
落后的骨齡 |
||||
TW3法 |
CHN法 |
G-P圖譜法 |
TW3法 |
CHN法 |
G-P圖譜法 |
||
A組 |
24 |
11.2±0.9 |
10.5±1.4 |
10.8±1.1 |
1.3±0.5 |
0.9±0.3 |
1.7±0.3 |
B組 |
44 |
9.1±1.4 |
11.2±0.7 |
10.8±1.6 |
-0.6±0.31) |
-0.9±0.31) |
-0.8±0.31) |
1)與A組比較P <0.01。 |
2.2.2 A組和B組女童測定的結果:見表4。
表4 2組患兒中女童的骨齡測定結果(x±s)
組別 |
例數(shù) |
平均骨齡 |
落后的骨齡 |
||||
TW3法 |
CHN法 |
G-P圖譜法 |
TW3法 |
CHN法 |
G-P圖譜法 |
||
A組 |
28 |
10.3±0.5 |
10.1±0.9 |
9.8±1.2 |
1.1±0.3 |
1.3±0.4 |
0.9±0.3 |
B組 |
45 |
8.9±1.1 |
10.8±1.2 |
10.2±1.3 |
-0.5±0.31) |
-0.8±0.31) |
-0.6±0.31) |
1)與A組比較P <0.01。 |
無論是男童和女童,具有遺傳背景的A組骨齡較B組落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性別間骨齡落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 論
特發(fā)性矮小是目前發(fā)病率最高的矮小原因之一,可分為家族性和非家族性矮身材。發(fā)病原因一直不清楚,目前已明確是一種涉及GH 基因[4]和SHOX基因[5]等多基因疾病,通常與基因多態(tài)性有關。如不進行干預性治療,大多數(shù)患兒的最終身高低于第三百分位數(shù),給患兒和家長的心理、學習、生活等均帶來不同程度的負擔?,F(xiàn)已發(fā)現(xiàn)矮小患兒的平均學習成績偏低,情緒不穩(wěn)定,性格內(nèi)向,存在一定的社會孤立感,社會適應能力低下[6]。李瑞珍等[7]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也發(fā)現(xiàn)特發(fā)性矮小患兒病程長,自信心不足,表現(xiàn)為明顯的抑郁情緒,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目前此病的治療措施主要是應用生長激素治療,經(jīng)積極治療后患兒不僅能獲得滿意的終身高,心理社會適應
性、生活質量能得到明顯改善[8]。但是多年以來治療的療程、劑量、以及開始治療的時間各家說法不一,目前普遍認為分子生物學因素將有助于成功治療此病并讓患兒最大限度的獲得成年終身高。因此我們需要更多了解ISS患兒的骨骼發(fā)育情況,為早期、個體化干預治療,改善患兒的終身
高,促進心理行為的健康發(fā)育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過采用G-P圖譜法、CHN法、TW3法3種方法同時評定141例5~15歲特發(fā)性矮小患兒的骨齡,發(fā)現(xiàn)了在特發(fā)性矮小患兒中若父母雙方或一方有矮小骨齡有落后現(xiàn)象,落后0~2歲,而父母雙方均正常的骨齡有輕度提
前現(xiàn)象0~1歲。2組落后的骨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而性別間此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且我們用3種骨齡評定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排除了因評價方法的不同造成結果的不可靠性。此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在臨床問診矮小患兒時,一定要詢問父母的身高史,若父母中只要有一方有矮小的在使用生長激素治療時,應該考慮遺傳因素所帶來的可能影響,更好的做到個體化治療。至于此現(xiàn)象與何種基因表型和(或)何種基因多態(tài)性有關,需要更多臨床、實驗室的相關證據(jù)證實??梢韵嘈磐ㄟ^對此病認識的不斷深入,特發(fā)性矮小患兒終究會獲得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韓蓓,朱子陽,石星,等.矮小兒童309例的常見病因.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 23(8) : 604 - 605.
[2] 支滌靜,沈水仙,趙諸慧,等.身材矮小兒童523例病因分析.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8): 477-478.
[3] 顏純,王慕逖.小兒內(nèi)分泌學.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27-129.
[4]Binder G.Short stature due to SHOX deficiency:genotypte,phenotype,and therapy.Horm Res Paediatr,2011,75(2):81-89.
[5]Inoue H,Kangawa N,Kinouchi A,et al.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novel human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HRHR)gene mutations in Japanese subjects
with short stature.Clin Endocrinol,2011,74(2):223-233.
[6] Voss LD,Sandberg DE.The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short stature:evidence against.Eur J Endocrinol,2004,151:29-33.
[7] 李瑞珍,馬新瑜,楊少萍,等.特發(fā)性矮小兒童73例抑郁情緒和個性特征.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8):585.
[8] Visservan Balen H,Geenen R,Kamp GA,et al.Long-term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of hormone treatment for short stature.Acta Paediatr,2007,96(5):715-719.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簡介:陳霞,女,1973年10月生,副主任醫(yī)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24醫(yī)院,400020
石家莊展望未來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石家莊市橋西區(qū)友誼南大街175號河北省計量院招待所608室。